吳云波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建設牛產業供應鏈平臺的建議收悉。經商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現答復如下:
一、關于推動智慧畜牧業發展和相關平臺建設
近年來,我部大力推進智慧畜牧業建設,推動信息技術與畜牧業生產經營融合發展。規劃引領方面。制定《“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和《“十四五”全國畜牧獸醫行業發展規劃》,明確將發展智慧畜牧業作為“十四五”時期的重點任務之一,推進智慧牧場建設,強化科技創新,推動畜牧業生產、流通、屠宰等環節信息互聯互通。數字畜牧業建設方面。截至2021年底,已支持建設1個國家數字畜牧業創新中心和1個國家數字畜牧業創新分中心(奶牛),面向畜牧業數字化創新重大需求,跟蹤數字技術創新前沿,開展基礎共性、戰略性、前沿性技術研究。支持建設33個國家數字畜牧業創新應用基地(其中支持內蒙古自治區1個),推動創新應用基地對接創新中心和分中心,開展相關技術產品集成應用、熟化、示范推廣等。新認定6家畜牧業企業為生產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支持示范基地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到畜牧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探索行業數字化轉型路徑。智慧畜牧平臺建設方面。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遵循市場化原則建設服務于肉牛產業發展的經營性平臺,推廣供應鏈體系和網絡化組織平臺,帶動提升中小規模生產經營主體的信息化能力。同時,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體、多元投入、多方協同的原則,推動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在畜牧業生產中應用,并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帶動地方政府配套資金和社會資本投入。
下一步,我部將按照相關規劃部署安排,繼續推動國家數字畜牧業創新中心、分中心和國家畜牧業創新應用基地建設,指導內蒙古自治區按照《“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和《“十四五”全國畜牧獸醫行業發展規劃》要求,結合本地區數字畜牧業發展實際,借鑒其他農產品信息化平臺建設的做法和經驗,按照市場主導、政策引導、循序漸進等原則,融合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等現代手段,穩步推進肉牛等數字畜牧業創新基地建設,不斷提升肉牛產業現代化水平。同時,推進監測監管一體化,推動育種、養殖、流通、屠宰等產業鏈的數據互聯互通,實現肉牛產業監測監管一體化閉環管理和信息資源有效整合利用。
二、關于提升肉牛產業供應鏈金融服務水平
肉牛飼養周期長,產業發展的資金需求量較大。近年來,在各有關部門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農村金融覆蓋范圍和受益面穩步擴大,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特別是規;竽辽a主體的金融服務可得性、便捷度、滿足度不斷提升,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有所緩解。2021年5月,我部組織開展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活動,主要針對10萬—300萬信貸需求,引入國有六大商業銀行等提供低利率產品支持服務,通過打造“主體直報需求、農擔提供擔保、銀行信貸支持”的模式,為肉牛等養殖場戶提供金融支持,并在甘肅、吉林、河北等地開展活體抵押試點,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同時,積極推動肉牛養殖政策性保險,不斷擴大保險覆蓋面,提升肉牛養殖抵御風險的能力。
下一步,我部將繼續配合有關部門制定農業補貼、農村金融政策,推動創新金融保險產品、服務和機制模式,引導金融機構積極探索開展肉牛產業的供應鏈金融服務,拓寬有效抵質押物范圍,進一步完善相關農業補貼政策,提升政策支持的覆蓋面和精準性、可持續性,助力肉牛養殖主體不斷發展壯大。
三、關于推動肉牛產業發展和支持內蒙古自治區建設肉牛產業集群
肉牛產業是我國畜牧業發展的重點產業之一。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加快擴大牛羊和奶牛生產,推進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試點示范”。近年來,我部通過農業生產發展資金以及產業融合等項目,在糧改飼、牛羊良種、肉牛提質增量等生產關鍵環節給予補貼,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集群、產業強鎮等方面對肉牛產業給予傾斜支持。2021年,我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林草局印發《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試點工作方案(2022—2025年)》,提出啟動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項目。
內蒙古自治區是肉牛主產省區,通遼市被譽為“中國黃牛之鄉”。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內蒙古自治區肉牛產業發展,在相關項目資金安排上給予傾斜,特別是2021年安排中央財政產業集群專項資金,支持科爾沁肉牛產業集群建設,聚焦重點區域和關鍵環節,突出示范帶動和創新引領,整體提升肉牛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通遼市已被我部認定為“科爾沁!敝袊厣r產品優勢區、科爾沁肉牛產業集群核心區,以通遼肉牛發展為樣板帶動內蒙古自治區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已具備一定基礎。
下一步,我部將會同財政部等有關部門,繼續加大對肉牛產業發展資金支持力度,指導各地用好財政資金,同時從品種、品牌、品質提升和標準化生產等方面加大指導力度,助力內蒙古自治區等優勢區域做大做強肉牛產業。同時,積極支持扎魯特旗等項目縣開展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項目建設,示范帶動通遼市乃至內蒙古自治區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不斷增加牛肉等優質畜產品供給。
感謝您對我部工作的關心,希望繼續對三農工作給予支持。
農業農村部
2022年7月25日

|